2022年3月19-20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组织教师参加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本次论坛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共同探讨百年变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格局、改革新方向,用智慧方案推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bat365中文官方网站86名教师积极参与了9场专题论坛、2个专题活动共24个主旨报告的学习,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收获颇丰。主旨报告汇聚了教育部领导、教指委专家、国内外外语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以多元的视角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专题论坛分享院校特色实践,探索高校外语教学的新路径;专题活动则聚焦高质量外语教材建设,回应时代命题,力促人才培养。
此次论坛不仅为bat365官网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对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创新、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创新教学、数字化教学与外语新发展、多语种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及教学赛事与教师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论坛结束后,学院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纷纷表示要践行此次论坛所学,为进一步做好bat365官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外语专业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大学外语第一教学部主任李雪梅老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如何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才能利用语言优势及熟悉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文化、文明的优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认知下,构建数字驱动,多方协同,更加精准的、可持续教育。
大学外语第一教学部刘西娟老师:通过“论坛“,我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融“盐”入水,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有机融入主题导入、语篇解读、语言应用示例、语言输出练习、思维拓展、知识测试、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以达成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赋能。时代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提升,努力提高“三术”(学术、技术、艺术)。“论坛“为大学英语教学明确了方向,焕新了理念,指引了路径,让我充满了力量。最深切的感受是:refreshed!
大学外语第二教学部毕莹老师: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关要求和目标,观摩了全国其他几所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解决了自己在大学英语课程备课时遇到的有关课程思政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过程,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保证!
大学外语第二教学部王红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课程思政放到首位,同时,不断深化、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英语系拓葳老师:外语教学需要构建起“讲好中国故事”的系统主张,外语师生需要建立并具备全球化表达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师,更需要用技术赋能、提升教学、转变教态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用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好外语教育本职工作,真抓实干、踏实工作,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为“国家人才力量”建设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俄语系孙婷老师: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改革应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外语专业与本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外语教育。通过国际合作,校企校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立德树人建立内部教育体育,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需要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在实处。这需要老师动起来,不断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勇于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有感受有收获。
俄语系郭静远老师:为建强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国家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际,不仅应融合多学科视角来构建综合的理论谱系与研究路径,将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综合研究模式;还应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对外翻译人才时,应以传播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价值观,通过多学科的综合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培养对外翻译人才基础技能和具体领域专业技能的融合。
多语种教学部教师听取了来自不同高校不同语种的专家讲座后认为,在小语种教学过程当中要“鲜活自然、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而且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要注意“以例服人”。对第二外语教学,以及未来参加各项教学竞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启发与指导作用。
翻译系教师一致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在国家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新时代精神,提升翻译与国际传播跨学科研究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学科建设、教学教法、教材研究方面深耕钻研,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翻译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教育战略服务。(文/图 盛沛 审核:陈武)